章八十 生存博弈与必要之恶(4 / 4)
整整十三年的时间里,人类社会都处于一种互不信任的关系,那些平日里相信和信奉人性美好,有着善良一面的人的信仰无一不破碎,取而代之大行其道的是人性罪恶的理论。一段时间里,询问别人在大屠杀期间的作为,成为了衡量一个人的道德素质和本性的一种标准。
“你在饥荒期吃过几个人?吃过哪些人?”
“你在屠杀游戏中撑到了第几关?”
“你之前是怎么死的?什么感觉?”
“你有没有在大屠杀期间杀过人?”
“你是属于自愿牺牲派还是精英幸存派?”
诸如此类的言论成为了街头小巷人类谈论和关注的焦点,从学校到公共场合甚至到国宴场合,都是最热门而流行的话题,而新闻上曝光一些贪官污吏时,也往往会同时曝光该人物在屠杀期的作为。
在极端情况下才能够体现人性,而知道了人性,才能够在此基础上构建起最适合人性的制度。
而也正是因为人性罪恶成为了一种接近普世价值,在此后的十三年里,随着社会动荡的结束,政府的裁员,军部的裁军,透明化、协议化、互相监督越来越被强调,也成为了社会公众的口号。
甚至一些地区还将受害者对罪犯在审批机构批准下采取私人报复合法化写入了法律。
这十三年,是人类脱离不切实际的理想幻想,回归到对人类本性参悟,并且建立起制衡机制的时段。
在社会的大混乱之后,往往会产生契约与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