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零三章 临流行(6)(8 / 9)
如说在各种特殊的地形作战中的战术问题;再比如说如何教练与编选士卒以及各种兵种如何配合作战,以发挥军队效能的问题;还有论述军事指挥和兵力部署的艺术,如何选择将帅、严明纪律,然后如何发号令、通信息的问题。
有用吗?当然有用,而且非常有用。
因为里面全都是再实际不过的论述,比如说第三卷里面上来讲要设置一个什么七十二人的“王翼”来辅左主帅,里面要有懂天文气象的,懂地理的,管间谍的,懂对方人事情况的,负责后勤的,负责传信的……这明显就是古典参谋部的意思。
而现实中,大魏这里的军制里,到柱国那个层级,也有对应的规章制度。
张行在自己的总结里,也有对应的信息汇总,甚至干脆就用了参谋这个词汇。
但不得不承认,这比张行一个人通过与其他将领交流总结来的准确和有用的多,很多东西张行本人都没想到的,他真不是什么天才。
所以,张行很认可这本书的价值,就好像之前很认可《易筋经》的价值一样……他现在都还在用《易筋经》做辅助,而且准备等这波全民筑基后,把《易筋经》版印出来,让大家一起来用。
但是……所以说但是,它跟《易筋经》一样都来的不合时宜,《易筋经》来早了许久,而这半本《六韬》又来晚了许久,它应该出现在自己造反后,打历山之战前才对!最起码在自己开始动笔前就到呀,也省的自己许多功夫。
当然了,叹气归叹气,既然是这种东西,而且送到跟前,在家已经跟白有思讨论过了,张行反而没了多余心思。
“王先生看了吗?”张行捏着这半本《六韬》,从容来问。
“看了,兵书嘛。”王怀绩坦诚答应。“路上看了,很好的兵书。”
“只有半本?”
“我在山里找到的时候,就只有后面四卷……”王怀绩赶紧摆手。“就算是有人偷了,也不是我偷的。”
张行赶紧点头:“我就不再问你怎么知道一定是我的了……多谢了。”
王怀绩赶紧点头。
正说着呢,外面流光划过,第一个抵达的人赫然是徐世英,贾越、王雄诞等人本在仓城,也都来到。
而徐世英既至,也不问之前动静,反而只是行了一礼,便眼巴巴来看张行手上书卷。
张行抬起头来,正迎上对方目光,干脆将书卷作势递了过去:“徐大郎来的正好,拿出抄三份,一份给我,一份给王雄诞做收藏,一份着人送给武安太守李定去,就说我说的,让他做个注解……原版你自己留着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