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零五章 情愫,历史之变(4 / 5)

量,摧毁坦克的数量,都比历史上有所增长。无疑,这对于削弱日军的整体实力,或牵制更多的日军兵力,或增大日军短切突击的时间间隔,都在起着越来越大的作用。

历史已经改变,这是确定无疑的。杨天风为此感到欣慰和得意的同时,也意识到他将逐步失去先知先觉的能力,至少国内抗战的一些大事件将有改变。所以,他对于运用这种能力为抗战作贡献,也变得越来越谨慎。

枣宜会战,这场武汉会战以来日军在正面战场所发动的规模最大的一次战斗,此时应该已在日军筹划之中,但具体的布署还会与历史上一样吗?

杨天风看着已经按记忆写好的日军的作战方针及具体布署,犹豫着,迟疑着,最终将详细的作战计划划掉,只留下了会战指导方针这个比较粗疏的东西。

“日军遭我冬季反攻之沉重打击,意图反攻报复。其拟在雨季到来之前,在汉水两岸地区将我第五战区的主力击败。其会战指导方针是:大概在五月上旬开始攻势。首先在白河以南捕捉汉水左岸之我军,接着在宜昌附近彻底消灭该河右岸之我军核心部队。”

宜昌扼川江门户,是战时首都重庆和西南大后方的咽喉所在。抗战历史上,宜昌要地失守,或许是对国府危机最大的一次。

杨天风思索了一会儿,又在下面写道:“宜昌可作为日本航空队轰炸重庆的中继基地,有着极大的战略价值,日军可能一反速进速退、攻击后恢复原来态势的战法。此次作战持续时间会比以往增长很多,且日军有可能攻占宜昌,以迫国府屈服。”

尽管在制定作战计划时,日军对占领宜昌后是否要予以确保,事先并没有明确规定。按照武汉会战后大本营所确定的一般方针,每次作战,即使是经大本营批准的超越作战控制区域的作战,也只是给中国*军队一次沉重打击,摧毁中国的抗战意志,并不是要扩大占领区。

但历史上由于倭皇的干预,日军在第一次占领宜昌并撤出后,又调头突进,第二次占领了宜昌。为此,日军大本营为还将驻在黑龙江省佳木斯的第4师团从关东军序列中调出,列入第11军,以长期确保宜昌。

杨天风不敢使用太过确定的字眼,而是多用“可能”,并不写日军进攻布署的细节,以避免历史改变所给国*军带来负面影响。只要大的方向准确,作战的细节总会因为形势变化而有所不同,说的太过详细反倒有误导作用。况且,现在连杨天风也不知道今后的抗战历史会变成什么样子。

当然,杨天风也没有漏下国*军应该采取的应对战法。但他的聪明之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