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零八章 旧识重逢,战术之变(4 / 5)
取新的战法来扩大光复区。
其实,这种战法说新也不新,在开封和宿城都用过。只不过当时是出于保护百姓,不使其遭到鬼子的报复屠杀。
但其后的结果,却让杨天风意识到了迁移百姓对于削弱日军有着相当大的作用,也对日军“以战养战”的战略有了更深一层的认识。
所谓的“以战养战”,就是利用战争中获取来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继续进行战争。以前,杨天风并没有把其中的人力当成重要因素,他理解的能为日军利用的人力不外乎是伪军和强迫的劳工。
而从其后光复开封,以及宿城之敌一直处于较弱的程度,让杨天风认识到,沦陷区的百姓,也是日本鬼子“以战养战”的一个源泉。没有了百姓可以压榨、奴役,鬼子谈何统治,建立的据点又如何稳固?
攻克沛县造成的伤亡令杨天风心痛不已,决定尽量避免攻坚。这样的考虑,杨天风和参谋部共同商议,又与政务部门沟通,开始对敌人实行围困挤压战术。
这种围困挤压战术曾被八路军使用过,最出名的便是沁源围困战。在这场历时两年半的围困战中,沁源抗日军民开展了空室清野大行动,把水井填死、碾磨炸毁、粮食运走,隐匿到深山老林与敌周旋,使日军失去了赖以生存的物质条件。
敌人占领沁源县城后,见不到人,吃不上饭,喝不上水,一切供应全靠外运。一部分正规部队和游击队又密切配合,到处截击、袭击敌人的运输队,而民兵等地方武装则在城关和各个道口埋设地雷一万五千多颗,使敌人抢粮扑人的行动每每无功而返。最后在付出惨重代价后,敌人无可奈何地退出了空城沁源。
尽管有成功的例子,杨天风却没有照搬照抄,而是基于新七军及所属游击队的装备和战力,进行了相当多的改进。
中、小据点自然是用不着围困挤压,游击队不光有攻坚武器,更有主力军的大力配合。拔据点或围点打援,都已经是成熟的战法,敌人也是屡遭打击。
杨天风要围困的可是县城,首批目标便是荷泽地区靠近根据地的曹县和成武县。先由第二十五师、二十七师从金乡、单县、商丘构成一个半环形进攻态势,拔除据点,慢慢推进,进行威压;再逐步将县城周边村屯的百姓迁出,同时派出多支游击队封锁县城通向外面的公路,甚至派出主力纵深穿插,对出动的大股敌人进行打击。
荷泽地区的日伪军已经增加到一万五千余人,但要防守的地方也很大,包括菏泽、定陶、曹县、成武、单县、巨野、郓城。这就使其兵力摊薄,地盘虽大,却并不稳固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