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表哥捡到的宝物(9 / 11)
真没出息,男子汉大丈夫坚决不能走这条路。
表哥果然没走那条路,他应该算是国内下海比较早的那批个体户,只不过时运不佳,要不然早就发了。当然,摆小人儿书摊捡到枚老钱儿,后来莫名其妙地丢了,那倒不算什么了不得的东西。表哥遇到最厉害的一个宝物,还是在1985年,那件东西可说得上是空前绝后了。
那一年白糖已经去厂里上班了,表哥又认识了一个新疆人,俩人合伙卖羊肉串。新疆那哥们儿手艺不错,但只会说维语,地面也不熟,跟表哥合伙,俩人打了个炉子,就在街上烤羊肉串。那是天津最早的羊肉串,至少周围的人在表哥摆摊之前,都没尝过这种西域风味。那会儿是两毛钱一串,羊肉都拿自行车的车条穿着,不像现在都用竹签子。炉架子后面放台单卡的破录音机,喇叭都劈了,也不知从哪儿搞来一盘旋律诡异的磁带,说是新疆的乐曲,但是放起来呜里哇啦,谁也听不清楚到底是什么曲子。新疆人拿把破蒲扇,一会儿把羊肉串在炭火上翻来翻去地烤,一会儿捏起孜然、辣椒面往上撒,动作非常熟练,他用破蒲扇一扇那炭就冒白烟,混合着烤肉的香气,让人隔着半条街都能闻到。表哥则在那诡异的旋律下,嘟噜着舌头吆喝生意,什么“辣的不辣的,领导世界新潮流的羊肉串”之类。这买卖在当时来说可太火了,路过的男女老少没有不流口水的,每天下午都围着一帮人。
那天有个外地男子,看模样四十来岁,大概是到天津探亲或出差,一听口音就是土生土长的北京人。因为北京人口甜,老北京话和普通话还不一样,儿话音特别重。刚解放的时候,全国党政军机关都设在首都了,各个机关加上家属不下百万人。这些人大多来自五湖四海,口音是南腔北调,子女后代基本上都说普通话,但不是老北京的土话,只有四九城里住了多少代的人,才说真正的老北京话。表哥家在北京有亲戚,所以一听口音就能听出来。
这位老北京走在半路上,也被表哥的羊肉串吸引过来,吃了两块钱的,吃完抹抹嘴,抬脚走了,却把手里拎的提包忘在原地了。表哥对这个人有印象,可等到晚上收摊,还没见失主回来,他一琢磨:“这么等也不是事,不如打开看看皮包里有什么。要是有很多钱,人家肯定也挺着急,就赶紧交给派出所,让他们想办法去联系失主,要是没什么值钱的东西,我就自行处置了,没准儿只是些土特产之类的……”想到这儿,他把包打开,见那里面除了零七八碎,以及一些证件票据之外,还有个很奇怪的东西。
这东西像是年头很老的玉石,但没那么沉重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