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南太行血池村(5 / 13)
”,敌人来少了打不进来,一个村子又不值得大军讨伐,围困起来就更不怕了,两千年以来一直过着自给自足在土里刨食儿的生活,山外饥荒闹得再厉害,也没见青峰围的村子里饿死过人。
村中的首领是村长老东叔,老东叔五十来岁,是一位老猎人,熟悉山中地势,为人耿直果敢。但第一有见识的则是老太爷,老太爷相当于长老,八十多岁,满嘴的牙都掉光了,一辈子总共出过六次山,甚至到过县城。对于青峰围的村民而言,去过县城是什么概念?那等于咱们现在说谁乘飞船去过火星了,因为好多村民到死都没出过飞狐岭,做梦也想不出县城是个什么样子,所以老太爷在大家伙眼里,那是见多识广,无所不知,无所不晓,大伙儿对他很是信服。得知外面在跟日本鬼子打仗,村里的人们便聚在一起商量对策,这些事当然是由村长做主,但也要请教长老。
长老眯起眼,捋着山羊胡子沉吟良久,缓缓开口说道:“兵凶战危啊,如今是两国交兵,这场仗打起来自是非同小可。咱们这个村子虽然僻处深山,却也不能掉以轻心,该当严加防备。”
村民们纷纷点头称是,接下来请村长决定如何布置。村长清点了村中青壮,能抡枪使刀的都算上,连男带女一百六十多人,剩下一半老的老小的小。就把这些精壮充为民兵,每五人一组,分配了村中的刀矛土铳等武器。各组轮流埋伏到飞狐岭放哨,白天黑夜不间断,以木哨联络,一旦发现有外敌进犯,整个村里的民兵全部出动。
青峰围里的村民自古就是半民半匪,在深山老林里抗捐抗税、不服王法,官府就拿这些村民当野人看待,生存环境使得村民们习武成风,一说要打仗连眉头也不皱,当下磨刀磨枪,着手准备,这些事不在话下。
只说有一天,五个民兵分散在飞狐岭放哨,中午时分,忽然听见远处有枪声,惊得野鸟飞逃。民兵们立刻警觉起来,过了半个时辰,看到有个人匆匆忙忙往山里跑。那人身上挎着短枪,一看也是翻山过岭的老手了,可到了飞狐岭,道路太窄太险,只好把脚步放慢。正在云雾缥缈的山道上走着,被埋伏的民兵打了一记闷棍,立时像个木桩子似的一头栽倒于地。民兵们看这人不像日本鬼子,日本鬼子什么样谁也没见过,但这个人穿着打扮和外面的人差不多,因此没下死手,先打蒙了拿绳子绑起来,再带回去交给村长发落,是杀是剐那得由村长说了算。
正在这个时候,又有三个人进了飞狐岭。那三人都是粗壮敦实的五短身材,脑袋上顶着钢盔,背着背包,端着带刺刀的大枪,说话声音叽里呱啦。民兵们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