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封土(5 / 10)

除了几十万刑徒,还有每年从各地征调来的数万民夫。当时那些民夫中有个小头目,第一次来到大秦的都城咸阳,和所有人一样,当场被雄伟繁华的城池惊得呆了,后来又挤在万民丛中观看秦始皇出巡,只见车马甲兵无数,浩浩荡荡的队伍簇拥着大秦皇帝,当真是威风凛凛,不禁感慨道:“大丈夫必当取而代之!”

此人正是日后的汉高祖刘邦。刘邦年轻时没什么本事,也没读过什么书,只做得一介亭长。亭长搁到现在,相当于治保主任或村长之类的头衔,但该服徭役的时候还得服徭役。

刘邦本人,一不会种田,二不学经商,最不愿意吃苦干活儿,所以这日子越过越穷,总伸手找他爹要钱。

刘邦父亲见此子不肖,很是着急上火,想不到养了这么个败家的东西,常训斥刘邦,劝他学着种田经商,总不能当一辈子啃老族。万一哪天老爹蹬腿儿归西,要没有点儿本事,那不迟早饿死在街头?

刘邦却把这些好言语当成耳旁风,从不放在心上,反而说:“种田经商只不过像牛马一般劳碌,岂是大丈夫所为?”

话说有那么一回,刘邦受到县令指派,带领本地一批农夫,前往骊山去修秦陵。说是带领,实际上和押解差不多,因为那时候谁都知道,到骊山去多半会被活活累死,尸骨不得还乡。大秦律法虽然严酷,可你半路上逃跑被人抓住,也无非就是一死,还不如铤而走险,万一能逃过搜捕,岂不等于捡了一条性命?所以逃役之事,屡禁不绝。刘邦除了自己要服役,去往骊山的途中,还要盯着这些普通民夫,不能让他们半道开小差跑掉。

依照大秦律法,逃役一概处以裂股之刑,极其残忍。

刘邦接了这项差事,深知其中厉害,最初也不敢怠慢,但架不住手下这批民夫接二连三地逃跑。又都是乡里乡亲,甚至还沾亲带故,今天张三哀求刘邦,声称自己家里八十老母无人赡养,明天李四也来,哭诉孩子他妈走得早,家里剩下一个孤儿没人管,早晚饿死。刘邦万般无奈,只好对这些人网开一面,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等队伍走到芒砀山附近,刘邦才注意到只剩下一半民夫了。他寻思这样到了地方也交不了差,事到如今索性把心一横,买了酒肉分给众人,看大伙吃喝完了,便将剩下这几十个民夫的绳索松开,告诉众人:“这些年到骊山修筑皇陵的民夫,从没人活着回来,即使不是干活儿累死,也得让监工鞭打致死,可见去到那儿就别想活命。我在路上放了你们,回去同样没法交代,干脆大伙一起逃走,各寻各的生路。”

那些民夫不敢相信,毕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