避雷室(1 / 1)
每到盛夏季节,闪电经常劈折树木。那霹雳雷火很容易毁坏房屋,甚至击伤人畜,所以好多建筑上都设有避雷针。
大约在18世纪后期,有个美国人把一根又长又尖的硬铁棍安装在费城的一座楼房顶上,下端连接一根铁丝,沿着建筑物通入地下,第一次使建筑物避免了雷击的危险。其实中国发明避雷针比欧美国家早得多,早在17世纪,法国旅行家戴马甘兰来中国游历,据他在回忆录中描述:“当时中国屋宇的屋脊两端,各有一个仰起的龙头,龙口吐出曲折的金属舌头,伸向天空,舌根连接着一根根细的铁丝,直通地下。这样奇妙的装置,在发生雷电的时候就大显神通,若雷电击中了屋宇,电流就会从龙舌沿线下行地底,起不了丝毫破坏作用。”这是关于避雷针的最早记载。
由于古时候弄不清楚雷电是怎么产生的,人们相信“雷泽有雷神,龙首人颊,鼓其腹则雷”,误以为雷电毁屋击人是上天发怒,对世人进行罚诫。到了汉代,开始以阴阳二气相互作用的理论来解释雷电现象,提出“阴阳相薄,感而为雷,激而为霆”的观点,也就是说,阴气和阳气相接触,发生震荡就形成雷,震荡剧烈的时候就形成霹雳,这是关于雷电成因的一种直观猜想。
这种天地间阴阳二气感应为雷的观点,破除了世人对于上天雷神的恐惧。既然对雷电龙火有了最基本的认识,应对灾难的措施也就逐步开始出现了,“避雷室”便是最早出现的避雷设施。南北朝的时候有记载,说是湖阳县有个人很孝顺,此人家中的老母亲特别怕打雷,于是他特意造了一间“玄石室”,玄代表黑,也就是盖了个黑石屋。一遇暴雨倾盆,雷声如炸,他就背上老娘躲到室内。此人为母亲建造避雷室所使用的材料是玄石,玄石是具有绝缘作用的大理石,用这种材料建造的屋室当然可以避雷。
另外砖瓦土木是中国古代建筑的主要材料,宋代以后的建筑师们为了使屋室有人的地方避开雷击,精心构思,巧妙地消除了电学上称为“跨步电压”的危险,留下了不少至今令人拍案叫绝的神奇建筑,比如四柱不落地的广西真武阁、四柱不顶天的德庆县文庙。这些古迹保留至今,大伙如果有机会路过附近,可以去参观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