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应(1 / 1)
鸦片战争时期,中国正处于半封建半殖民地的年代。全国的沿海城市几乎全都有租界的存在,在那时的天津塘沽,就发生过这样一件事情。
当时有一个姓王的先生在塘沽教书,因早年受过一些西式教育,所以略懂些英文。这事被当地的一个商贾知道后,便亲自跑到这王先生家里,高薪聘请其到自己府中给他做翻译,意在好与洋人通商。
过了些时日,商贾见这王先生逐渐每日不进三餐,日渐消瘦,便问起缘由。先生回答,自己原不是本地人,是从老家扬州而来,到此地教书育人。早年先父过世,现家中还有一老母孤苦伶仃,无依无靠,所以每每牵挂之时便难过不已,茶饭不思。商贾听罢,因还需要他在身边为其做翻译,便不想放他回去,于是抓起先生手臂,让其随之出门,说自己知道一法,可让其一解思乡之愁。王先生甚是疑惑,便半信半疑地跟商贾去了。
两人来到岸边,见一荷兰大船停在此处。商贾让王先生稍等片刻,只身上了大船。不久,下来两个荷兰人,其中一人端着一个瓷盆,瓷盆之中盛着满满一盆淡黄色的水。两人来到王先生面前,其中一人告诉他,将脸伸进水中,张开眼睛仔细观看。那王先生看着瓷盆,很是纳闷,心想“应该不会加害于我”,于是就把头埋进水中,张开了眼睛。没想到他在水中竟然看见了日日想念的扬州老家,而且看到了自己的家中,母亲身体无恙,坐在院中正在做针线活。就在这时,母亲慢慢抬起头来,好像看到了自己的儿子。四目相望之时,王先生憋不住气了,从水中把头抬了起来。这时商贾从旁边递来毛巾,问他怎样,母亲身体可好。王先生一边擦脸回应着“很好,很好”,一边对刚才的事情感到惊奇不已。回到商贾家中后,王先生逐渐恢复,尽心尽力为商贾做事,生意也越来越好。
年关之时,商贾给了王先生一笔钱,让其回家看看母亲。王先生感谢之后,便动身回到了扬州老家。见到母亲后的一天,他正与母亲在院中闲聊,母亲说,儿子不在的时候,发生了一件怪事,说出来怕人笑自己老糊涂了。一日正在给儿子缝衣服的时候,忽然看见儿子的脸出现在了院子里的树上,而且活灵活现。王先生一愣,然后微微一笑。母亲说道:“瞧,你果然笑话我了。”按旧时所载,此事或为西洋催眠或心电感应之术,不知道这种传说有几分可信之处。世上都说母子连心,也许这正是“儿行千里母担忧”的牵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