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位置(1 / 6)

那一老一少两个黑袄猎人,像发现了什么稀罕物似的,战战兢兢走到近前,对着司马灰等人上下打量,然后不住合十念经。

司马灰被看得心里发毛,暗想:这两个猎人笃信佛教,附近又有雪山耸立,是藏民还是尼泊尔人?

那个年老的猎人却会些汉语,通过一番连说带比画,司马灰总算听出一些头绪。原来这两个都是门巴猎人,此处的位置是雅鲁藏布江流域的一条分支,众人虽然没有回到大神农架,但也几乎是在北纬30度地底下转了一圈。

司马灰听文武先生讲过,门域居民,统称“门巴”,意即门地方人。如前藏人称“卫巴”,后藏人称“藏巴”,康区藏民称“康巴”。

“门域”藏语即“门”地区,泛指西藏所属的喜马拉雅山中高山深谷地区,“门”含有低热之地的意思。

门地区地势北高南低,大部为高山窄谷,北部谷底海拔两千米左右,南端河谷海拔在一千米以下。气候与川、贵相仿。高峰上积雪皑皑,漫山遍岭的原始森林里生长着高大的松、杉和青杠。靠近河谷的山坡上是茂密的杂树和竹林。北部深谷产小麦、青稞、荞麦等,一年两熟。南部河谷还产稻米、大豆和桃子、黄瓜、辣椒等瓜果蔬菜。

早年有“门巴忝巴松东”,也就是“门巴三千户”的说法。据藏历铁猴年西藏地方政府错那宗清查门地区的差赋时统计,大小差户有二千六百零七户。到藏历铁龙年一月十四日第十四世达赖喇嘛在布达拉宫举行坐床典礼之前,噶厦为向达赖喇嘛呈献供养,命令错那宗本造了门域户口册。据此户口册记载,门域大小差户共二千二百零六户。根据这些材料估计,全区人口在一万二千到一万五千之间。

门巴有与藏族不同的地方语言,但多数人通藏语。通用藏文,另无文字。生产上比一般藏区更为落后。门域北部勒布一带居民,耕种时二男二女成一组,男人在前边用一种两头削尖的木棒掘地,这东西叫作“粗”,妇女在后边用手把小圆锄翻土,用木棍打碎土块,撒种后再用木棍拨土掩种。一家种地,全村来帮,帮工者称“拉恰”。互相帮工,不要报酬,但主人要以荞麦饼和青稞酒招待。门域全区百姓,都是西藏三大领主的农奴,有些农奴有小块私垦私有土地。农奴内部,也就是门巴内部,阶级分化不明显,贫富相差不多,一般小头人也都参加劳动。

门巴信奉喇嘛教黄教,但衣、食、住等风俗习惯与其他藏区人民不同。南部居民吃稻米,北部吃荞麦饼和炒熟的小麦面。房屋为石片墙、木地板、竹篷顶。地板上用石片砌一火坑,白天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