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零八章感同身受(2 / 3)
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第八首。
岁岁金河复玉关,朝朝马策与刀环。三春白雪归青冢,万里黄河绕黑山。
这两首诗都让朱棣忍不住暗自摇头,不是写的不好,而是让这位大明天子感到有些黯然神伤。
大明的对外战争,以及保卫家国,守土护民,都是无数士兵用鲜血和血肉之躯铺出来的路。
只可惜有无数大明士兵,却永远葬身在了地下,正是这些让朱二陛下感到有些难受。
写到最后两首诗了,唐均似乎是要喘口气歇一歇,毛笔在纸上顿了顿,总算给朱棣留下点缓口气的时间。
朱二陛下常出了两口气,就看见唐均继续在纸上写了起来。
“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
朱棣现在已经完全随着唐均所写的诗而变化情绪了,刚刚那两首让他情绪低落,有些难受。
这第九首诗一写出来,朱棣顿时眉头一挑,情绪又高涨起来,原本低落的心情再度昂扬。
这首诗表达的东西他很喜欢,非常能够让他精神振奋。
单单第三句那个单于夜遁逃,朱棣就表示自己很喜欢。
以他接受的文化教育,当然知道这首诗,看似是在写汉朝时朱广,卫青霍去病等绝世名将,杀的北方匈奴溃不成军,匈奴单于都落荒而逃。
但实际上却表明的是,中原唐朝对北方游牧民族的碾压。
这可不就是个上好的兆头吗,大明很快就要对北方的突厥人动手了,这首诗一拿出来,不就象征了大明的必胜吗?
好,这首诗写得好,朱棣心里暗自做了决定,回去之后就要挂起来。
再把这第九首诗也叠到了沙发上之后,朱棣等待起了唐均的落笔之作。
看唐兄弟这架势,最后两首诗花的时间肯定最长,要论质量和水平,指不定比前面几首还要高明一些。
刚刚那首单于夜遁逃,已经证明了这一点,现在就等作为底轴的最后一首诗了。
就像考试一样,一般最后一道题都是最难的,要放大招也是在等最后放。
果然,唐均在思考了一阵之后,缓缓的挥舞起了手中的毛笔。
也不像先前那般行书潇洒自如,婉转飘逸了,反倒变成了四四方方,十分严肃工整的楷书。
朱棣不由整个人都惊讶了起来,有时候写什么书法,就代表了这首诗是个什么意境。
看来最后一首诗,情感比前面所有的诗都要强烈,否则唐兄弟绝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