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7章印刷术进行时(2 / 3)
朔到春秋战国时期。因为这个时代印章,已经很流行了。
一枚小小的印章就可以看做是雕版印刷的前身了。印章有竹子做的,有用土胚烧制的,也有用石头打磨而成的。而且字都是反刻在上面,如果纸张早些时候能够普及,相信雕版印刷已经成型了。
刘琮现在要做的印刷自然不是雕版了,而要直接发展活版。
会刻印章的工匠并不多,刘琮让马忠通过天网,几乎将大汉十三州这一方面的能工巧匠全部搜集来,共计一百多人。
不过他们刻的字大小不一,质量也各不相同,经过筛选,有二十几个人让刘琮感到满意。
活版的材料经过刘琮反复思考和工匠们的实践,最后选择了石材。
相比于竹片,木头或者土胚烧制,石材虽然刻制起来难度较大,花费的时间长,但是不容易损坏,印刷的清晰度高。
这些选定之后,刘琮召集了许多工匠,给他们做了分工。
首先是打磨底版。
挑选的都是纹理比较细的石块,将它们磨制成边长约为二厘米的小正方体,比当时的印章都要小很多,因此做起来也不容易。为了提高速度和质量,刘琮又分成了粗磨和细磨。粗磨参与的人非常多,只要大体定形就行。而细磨则是由有经验的石匠完成。
然后是拓印文字。
既然要印书,那么文字必须是统一的字体,这一项,刘琮亲自来书写。
尽管王璨,庞统,马良等人的字写得都很好,但刘琮更喜欢自己的楷书,那可是真正的柳体字呀!而且专门给他特制了小楷笔,写的比平时的都要小。由工匠将这一个个字反拓在打磨好的石块上。
接下来便是最后一道也最难的工序了,工匠们要将字体旁边的石块慢慢的刻掉,让字体突出,做成底版。
尽管刘琮昼夜不离,工匠们的待遇很高,干的也都热火朝天,但是进展的速度并不快。
不过刘琮也不着急,一切都已经按照流程来做了,距离第一本书的出现也就不远了。
一个月后,刘琮的任务早已完成了,因为这个时代汉字的数量并不是很多,而且工匠们做出来的一个个底版,他都很满意,因此也就不用天天在这里了,便回到了州牧府。
当然还有一个原因,那就是蔡玉和樊氏马上要生了。
当他进入后院的时候,被几个下人挡住了。古代的风俗,生孩子的时候,男子是绝对不能在场的,丈夫也不不例外。
尽管刘琮有些不放心,但是却没有办法。其实这些接生婆就相当于现在妇产科的医生和护士,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