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3节(3 / 7)

方多有不平,□□实封诸子各地,以安定地方。时日一久,藩王分割诸地,据兵马而自重,听调不听宣。□□察觉有萧墙之患,他冒着外戚之患,为德宗择选了其将门出身,才能冠绝儿郎的庄懿皇后为妻。

至德宗时,德宗虽是嫡出,却是幼子,兼之秉性软弱,各地藩王自恃权重,自是不服,庄懿皇后苦心孤诣大半辈子,方才削去藩王这块腐肉。轮到下一代时,她吸取这番教训,只虚封膝下诸子,令其居于京中。庄懿皇后一朝身死,因其太子立得匆忙,非嫡又非长,不得人心,诸王勾结禁军叛乱,待太子平定,诸王又多已逃到地方,与从庄懿皇后手下幸存下来的两位藩王勾结,最终酿成了六王之乱。

再到英宗,他的兄弟只幸存了一个,膝下儿子也只得两个。就这么点宗室人口,英宗硬是搞出区别对待,兄弟一家都留在京中,太子封于东宫,次子就藩封魏王,只这次藩王的权限比之□□时被削去大半,行政、刑名、兵事诸权统归地方三司,唯一给藩王留下的就是地方税贡……中的一小部分,就这点还得从布政司领。不过到底是心疼次子,英宗还是在给次子在洛阳近郊划出五万顷余良地位庄田,那可是整个大殷除雍京外最值钱的地,魏王民间俗称都成了“洛阳王”。如此厚待,英宗尤且担心次子的钱不够用,将地方上的盐、酒、茶权都交给次子,只留了个矿铁这条底线。平心而论,英宗在政治的考量之外,把能给的都给了次子,但仍不防明烈太子突然身死,魏王继为东宫。

到了本朝这位大安帝,他的儿子比他爹英宗多,他却远不如他爹大方。就藩虽还是就藩,但盐、酒、茶的经营权都没了,赐的庄田数量也就他当年拿到的两成。此外为了管教儿子,王府长史皆由皇帝直封。不过据说,萧彻当年封王时,皇帝是打算大方一回的,只可惜被萧彻一口拒绝。等萧彻在燕州成就一番威名,请封于燕州,皇帝不得不应下时,有些事情就变得很麻烦了。

说起来,燕州是边关多战之地,有重兵作防,鉴于萧氏那源远流长的内斗前科,皇帝或可蒙蔽于爱子之心而许燕州,朝堂上那群身着朱紫的天下第一等聪明的相公之所以会放纵这个后患多多的决定,却是因为不得已。

谁叫北狄出了个耶律昌呢!

前任汗王第十子,现任北狄北院之主耶律昌实乃不世出的奇才。自他领兵起,大殷在河套之地防线便是节节败退,朝中都开始议论是否要收缩河套防线了。也就萧彻自云州横空出世的那场大胜前,折了耶律昌手下大将兀力思,耶律昌的嚣张气焰方才收敛些。

也就是为了抵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