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节(1 / 5)
“愿君此去,一路平安。”
周自衡接过折柳,连忙回礼致谢。
当然,并不是所有在这里住宿的人都有这个待遇,不然这驿舍旁的柳树恐怕要被薅秃。他们有,纯粹是因为早上他将蘑菇肉酱的熬制方法告诉了驿丞,驿丞很是惊喜。
“折柳相送啊。”徐清麦把玩着这支刚长出新叶的柳枝,心中浮现自己学过的无数唐诗。
这些唐人不仅自己折柳,还得让后世的人倾情背诵和解读折柳。
她将这支折柳插到马车的窗户上,保留这一份好意。
从燕子矶去丹徒的船是楼船,规模很大,有整整三层,可以乘坐百人,有独立的房间,最下面那一层放置马匹和马车等物。盖因这边挨着石头城,大都督行府所在,南来北往的官吏极多,很是繁忙。
不过杨思鲁说,还因为这是长江主水道,水深浪大,楼船才更安全。等到了一些小支流上的水驿,提供的便也大多只是乌篷船一类。
总之,周自衡和徐清麦像是刘姥姥进了大观园一样,很是新鲜。
他们也不在房间待着,就待在甲板上看着长江的景色。
昨晚他们挑明了某些事情,虽然似乎还是停在原地没有进展,但莫名的两人之间的氛围看上去就是亲昵了很多。连杨思鲁看着都不愿意上前打扰,躲得远远的。
徐清麦只觉得吹着江风,浑身舒畅。
这时候的长江,没有桥梁也没有后世那么多船,江边更没有高楼。放眼望过去,只有一望无际的农田和芦苇沼泽,更有李白笔下“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的辽阔之感。
楼船慢慢驶离,岸边的石头城逐渐显露出全景。
从三国东吴时期就建好的城墙至今还屹立着,依着石城山1而建,石崖耸立,逶迤雄峙。这里位于秦淮河与长江的交汇口,向来是兵家必争之地。如今的大都督李孝恭重兵据守于此,城墙上旌旗树立,写着大大的“唐”字,身着军戎的士兵举着矛戈,在阳光下泛着冷光。
徐清麦忽然就理解了唐人为何喜欢作诗。
此情此景,不作首诗,不不,不背首诗简直就是辜负了这番景色与心中涌起的情绪。
这时候,身边的周自衡也喃喃自语:“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
此时更理解刘禹锡《石头城》里描写的画面。
还没等徐清麦调侃几句,身后又响起了一道欣喜的声音:“好诗!好诗!没想到十三郎竟有如此诗才!”
徐清麦:……等等,周自衡,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