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6节(3 / 5)
那必然会造成严重后果。润州屯的粮食增产是天时地利人和的产物,缺一不可,并非臣一人之功。”
李世民轻笑:“倒也谦虚。”
他在他这个年纪的时候,可没有那么谦虚。
周自衡状似腼腆的笑了笑:“微臣当时也不确定自己能不能成功,所以才打算拿甲字屯作为试验田。如果甲字屯成功了,才能将这些总结出来的经验推广到其他地方。”
他又解释了一下何为试验田。
长孙无忌皱眉:“可你自己说每一个地方的土壤与天气水文都不一样,那甲字屯的经验岂不是也只适合甲字屯?”
周自衡道:“细微的差异可以忽略,只需按照大的气候和水文上来划分。事实上,臣认为甲字屯的经验,在江南一地都可以通用。”
若不是怕过于惊世骇俗,他都想让他们拿张舆图来,好好的给他们讲一讲地理划分。
一旁的房玄龄忽然问道:“可若是甲字屯失败了呢?”
“那自然是回看这个过程中到底是哪里发生了错误,然后重新再来。”周自衡不假思索的道,“魏左丞应该见过我让那些屯户们做的每日记录,正是为了方便时时往回看,为下一次的改进做基础准备。”
魏徵现在已经是尚书左丞。
他对着李世民点了点头:“的确,当时臣还觉得有些讶异,连每日气候如何,浇了多少水都需要详细记录在案是否过于繁琐麻烦。”
李世民也觉得讶异,没想到他这地居然种得这么细致。
周自衡笑道:“这就是试验田的意义所在了。”
他将自己当时对试验田的一些设置娓娓道来,忽然就理会了之前徐清麦和自己说过的话——她从姑苏回来后,说与名医们谈医论道就像是毕业答辩,他现在感觉就是如此。
好在,这“毕业论文”的确是他亲手所写,无论对方提什么刁钻的问题,他都能回答得出,而且逻辑严密。
听到后面的时候,李世民的眼中已经带上了赞赏之色。
“橘生南方则为橘,橘生于北方则为枳。”他对房玄龄等感叹道,“种田如此,其实朝廷的政令又何尝不是如此……”
如今,他倒是完全认同周自衡所说的“农学也是一门学问”这个观点了。
李世民敲了敲自己案几上摆放着的那一堆奏折,这些都是之前润州屯上报来的公文,以及魏徵当时在江宁县“调研”后写下的文章。
他沉吟了一下,问道:“周十三,你对江南怎么看?”
周自衡心中思忖皇帝是要问江南的农事怎么样还是问江南怎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