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6节(4 / 5)

定很有前途,而这一项基本杜绝了男人的进入,“我打算让家中侄女来考一考,说不定就考上了呢?”

“可我听说跟着徐太医学外科,还要解剖尸体……”有人皱起了眉,“尤为不适合小娘子。”

听到剖尸,其余人都安静了下来,半晌才道:“的确是有些骇人。”

这也是改革中的第二项,即太医院中的外科教学可适当的向大理寺申请尸体解剖,由朝廷官员们组成的伦理委员会负责审核。

虽然规定了一年的数量有限,且暂时不对其他州县日后要建的医学院开放,但这也可以说是一个巨大的进步,值得放烟花庆祝的那种。

只是,大多数的人一听要学习解剖尸体,心里还是有些怵得慌。

当然,也有人对此不以为然。

“只要能真正学到东西,学解剖也没什么大不了的,大家以往难道还没见过死人吗?现在徐太医的学生里就有一位小娘子,胆子大得很。”

“提醒一下诸位,这第一批学出来的外科医工们,应该会受欢迎得很呐!”

被他这么一说,听着的人心里也打起了小盘算。

的确是,最早学的人肯定是最吃香的,而且这是难得的女医们也可以大显身手的一个派别。太医院的这些医工医师们本来就很多出自于杏林世家,当即便想着要给家中去信,让家里满足条件的小娘子们都来试试。

也有人皱起了眉:“可学成了,也未必能和我们一样留在太医院,不是说要建新的悲田院吗?”

这是变革旨意中的第三项——在长安中选取里坊,建立悲田院,对民间开放,收容民间的病患,尤其是一些无家可归的老人与孩子,还有一些疫病患者,比如疠病。

自秦朝时起,就有这样专门的“疠迁所”,西汉时期为了防治瘟疫,汉武帝也曾设置不少的集中医疗场所。再加上如今寺庙道观中的“悲田院”对民众所造成的影响,因此中书门下对于太医院的这一项建议接受起来非常的快,一致通过。

加上周自衡“试验田”的理念在先,于是便决定现在长安城中先建一所看看,待到经验成熟后再推广到其他州县。

而悲田院的人从哪里找?想也知道,他们这些医工肯定是要分一部分去的。

“去了悲田院也好,新地方,说不定还能折腾几下。”

太医院就好比一潭深水,除非真的是龙,否则折腾不出什么花样来,或许悲田院会不一样。

有人赞同他说的:“而且不是说后续各道甚至是各州都会兴建悲田院吗?说不定到时候还能去其他地方当个管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