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章 跋扈自恣(11 / 12)
你们高材生岂不是更好?”
“高材生我们要,现在的工人我们也想要。”袁德华还是没打算放过李学武,就这么软磨硬泡,一副李学武不给他指标他就不走了的架势。
李学武头疼,这块蘑菇是真磨啊。
要真让他在这磨半天,自己啥事都别干了。
算了,这种人他惹不起。
“一千人没有,想都不要想。”李学武故作严肃地看着他讲道:“你要是敢立军令状,那我可以跟集团特别申请,就给你三百人。”
“但我要强调一句,只此一次,下不为例,以后不要再来找我要人了。”
“秘书长,我给您写血书,你再给我两百人,凑个整怎么样?”
袁德华一见李学武撒口便知道有门,挺直了腰杆子看着他伸出手指说道:“我现在就给您写保证书。”
“你就是抠眼珠子写我也只能给你三百人,我跟你在市场上讲价呢?”
李学武好气又好笑,拿了一张带有红星钢铁集团名头的文件纸写了一份意见,最后签名落下时间推到了对面。
袁德华虽然有些遗憾,没能再要两百人,可看着面前的白纸黑字也颇觉得意外之喜,他对于要人可没什么把握。
来的时候就做好了空手而归的准备,因为好工人已经被集团各工业企业和分公司分割殆尽了,花名册都定了。
刚刚李学武所说的,集团对现有工人的培养计划是真的,他非常清楚。
具体到基层就是各分支机构的生产车间会得到一批优秀工人,现在正是青黄不接的时候,人事变革将车间里很多技术不成熟的工人筛选下去了,亟需优秀工人的补充。
这些亟待分配的优秀工人里有一部分是两年前被筛选下去年轻工人,经过锻炼和自我提升,重新回到了工业岗位。
那些被筛选下去,而没有完成自我锤炼的工人哪去了?
按照能力和技术水平进行统一调整和分配,很多都去了工程建筑公司。
既然技术工作做不好,那就只能做体力工作了,两年时间还不够学习的?
有的时候,学习能力也是一种考验发展潜力的重要指标。就像是高考,你不能说考上大学的都是人才,也不能说没考上大学的都是废物。
但通过高考筛选出来的大学生是要比高中毕业甚至初中毕业走进社会的年轻人更具有培养的空间和潜力吧。
人事变革的最后阶段,能留下的工人技术水平都可圈可点,一定具有培养价值,工厂和分公司都在抢要指标。
李学武能批给他三百人,那别的分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