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3章 跨时代的首映,新一代的大师(17 / 18)
,还有人民的脸上洋溢着的欣喜。
李明归国华侨的身份获得了欢迎,他决定在内地开办工厂,支援祖国的建设。
深耕内地十年,有一天养母从北美打来电话,说自己垂垂老矣了,想见他最后一面。
李明在电话中潸然泪下,立即动身返回美国。
病床前,养母摸着李明中年人的面容不停地呢喃着我的孩子,随即溘然长逝。
在镜头里再次出现的张漫玉,已经不需要任何化妆和特效技术。
这一年是1960年,李明和张漫玉都40岁了。
张漫玉温柔地慰藉着李明空虚的心灵,两个12岁就认识的昔日恋人自然而然地结合在了一起。
儿时的情愫和长久的牵挂,经历世事沧桑后的成熟和契合。
当然也包括同为40岁的两人,在外貌条件上的高度匹配。
张漫玉从1岁到40岁,李明从80岁到40岁。
男女主角在人生的旅途中相向而行,两个寂寞的灵魂在人生的“中点”相遇、相知、相恋、相爱。
没有年少时的干柴烈火,但胜在成熟灵魂的爱意绵绵。
两人开始同居,他们不结婚、不买家具、不循规蹈矩,过着没有羁绊的浪漫生活。
直至两人的女儿出生。
镜头切换,继续回到电影开头的第三视角画面,张漫玉的女儿李琳呆愣地看着病重的母亲。
“所以,李明就是我的父亲?”
“对,他是你的父亲。”
李琳痛哭出声,不停地拿手指抚过这本生父留下的笔记,想要跨越时空去触摸那个可亲的灵魂。
“那他为什么离开我?”
病床上的张漫玉苦笑:“你越长越大,他也越来越年轻,更是越来越害怕。”
“我们那时候都快要到50岁了,他的面容越发地年轻,但身体却逐渐老化。”
“你父亲担心再过几年,我就要同时照顾你们两个人,于是给我们留下了一大笔钱,一个人离开了。”
电影画面切换,是面容年轻的李明和张漫玉歇斯底里的争吵。
争吵以两人一个沉默的拥抱作为终结的注脚,李明离开了。
他让张漫玉找一个同龄同频的男人再组成家庭,好好把女儿抚养长大。
这里的电影剧情遵循了原著。
电影镜头的柔光感更甚,仿佛历史的长河,无声地掠过观众的心间。
深沉和厚重,这是所有人对第三幕的观感。
1978年,年逾60岁的李明再一次回到国内,此前他在内地的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