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1章 民族血泪,正义史诗(下)(为一鹿(17 / 24)

哈佛大学东亚研究中心、斯坦福大学胡佛研究所。。。

无数的相关组织和历史学术机构邀请她去交流、演讲。

2月初,刚刚结束芝加哥签售的张纯如接到苏珊的电话。

“iris,《金陵大屠杀》已经攀升到《纽约时报》畅销书榜的第11位了!”

芝加哥图书馆窗外寒风呼啸,她却感到一股灼热的浪潮从心底涌起。

就像拍这部电影的路宽一样,他们从来不在乎作品能换来多少收益。

这样的严肃题材作品,能在登上畅销榜的高位,实属不易。

这颗赤子之心追求的是影响力,要让更多的人看到、知道这段历史,才是成功。

她站在芝加哥图书馆的窗前,指尖轻轻抚过《拉贝日记》的扉页,纸张的触感像电流般穿透身体。

呼啸的寒风与书页间翻涌的历史热流形成奇异的共振。

那是三十万冤魂的呐喊,是长江水冲刷不去的血痕,此刻终于通过她的笔尖获得了声音。

她的眼眶发烫,视线模糊中仿佛看见爷爷张迺藩坐在摇椅上对她微笑。

老人浑浊的瞳孔里映着1937年太仓燃烧的米仓,而她手中的钢笔正将那些飘散在历史尘埃里的火星重新聚拢成火炬。

那些在档案馆泛黄的纸页间蛰伏了六十年的亡魂啊,即将等到属于他们的正义审判!

此刻台下心情极度释放和轻松的观众们,已不知不觉落入了导演的叙事陷阱。

只不过他们以为的一帆风顺,哪里又有这么简单。

日右翼在北美的势力开始了疯狂的舆论反扑,一如当初真实世界的刘伊妃受到的攻击和骚扰。

《华盛顿邮报》的“中立评论员”突然刊文质疑《金陵大屠杀》的“数据夸大”,称“30万死亡人数缺乏严谨档案佐证”,却对书中引用的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判决书视而不见;

丰田、索尼等日企的北美公关部紧急致电合作媒体,暗示“过度报道历史争议可能影响商业关系”,各大媒体纷纷撤下书评,换上一则日苯料理文化的软广;

右翼学者在智库报告中将大屠杀称为“战争中的不幸事件”,并“遗憾”张纯如“被仇恨蒙蔽”,甚至搬出广岛原子弹的受害者照片,试图模糊加害者与受害者的界限;

极右论坛“真相研究会”得知张纯如的家庭住址,信箱里开始出现剃刀片和染血的《靖国神厕导览册》,电话里机械的日语录音重复着“あなたは嘘つきだ(你是骗子)”;

日苯驻美领事馆的“文化参赞”以“学术交流”名义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