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五百二十二章 失去联系(‘五四’青年节快乐!)(11 / 12)

的官。

现在官本位现象已经覆盖了全社会,甚至连孩子们也沾染官瘾。

一个几十人的小小班级。除了班长、副班长,还有学习委员、劳动委员、卫生委员、体育委员、文艺委员,少先队系统还有大队长、中队长、小队长,带官衔的几乎占去班级的一大半。

孩子们常常为了多一道‘杠‘而争得面红耳赤。实在没法安排了,可以当一个科代表。

一个孩子当了值周生就高兴了一个礼拜,因为他从来没当过班干部,值周生至少可以过一周的官瘾。最严重的是,家长们为给孩子谋个一官半职,不惜给老师请客送礼。

由此可见。官本位思想的恶果有多大!

官本位不是一个严格的科学概念而是通俗的说法,最早出现于世纪年代。这种说法起源于经济学上的一个专用名词金本位。

金本位指的是以黄金为本位货币的一种货币制度。以黄金为单一的价值尺度去衡量其它商品的价值。

由此看来,在最初提出这个名词时,官本位至少有这样一层意思:把是否为官当成一种核心的社会价值尺度去衡量个人的社会地位和价值。随着社会的展。其含义渐丰,不仅限于此。

官本位是官的本来涵义的异化。本来,官是一个较为好听的名称:处理国家公务曰官。官者。公也。

《汉书?盖宽饶传》中说:“五帝官天下,三王家天下。家以传子,官以传贤。”《

说苑至公》:“博士鲍白令之对秦始皇曰:‘天下官则让贤。天下家则世断,故五帝以天下为官,三王以天下为家。”可见,官的本义是“为公”。

正因为以“公”相通,才有了尧舜禅让的佳话。韩非子在其名篇《五蠹》中就说到“以是言之,夫古之让天下者,是去监门之养而离臣虏之劳也,故传天下而不足多也。”

但是在后来,人们的这种观念就生了转变。也就是在韩非的那个时代,社会上就产生了重官的思想:“今之县令,一日身死,子孙累世絜驾,故人重之。”

历史展到了今天,人们对官的概念已经生了巨大的变化,逐渐形成了官本位的思想观念。

纵观历史和现实,官本位至少包括了这四点内涵:公共权力的运行以“官”的利益和意志为最根本的出点和落脚点;

严格的上下层级制度,下级对上级唯是瞻,上级对下级拥有绝对的权力;

以是否为官、官职大小、官阶高低为标尺,或参照官阶级别来衡量人们社会地位和人生价值的社会心理;

在此基础上形成的敬官、畏官的社会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