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9节(3 / 5)

上走的恶人一般。

但该说的还是得说。

魏徵道:“陛下,若是您想将周十三郎放到其他位置上,未必能发挥出他的特长,且不一定能遂他自己的心愿。臣倒觉得,他既然能掌管江南道农事,那自然也能掌管天下农事!”

李世民蹙起眉头:“爱卿所言有理,只是……”

只是他老觉得周自衡该发挥更大的作用。

但他转念一想,周自衡于农事上如此有天分,若是让他换岗,恐怕也会辜负他的这番才能。算了算了,还是魏卿说得对,就应该让他先把大唐的农事梳理好,然后再做他想。

不如这样,把崔善为给调走,然后让周自衡来担任司农寺卿?有了江南道的功绩,想必也没人会说什么闲话……

就这样,李世民心中已经有了想法。

“还有,周十三与徐四娘的爵位也该提一提了。”他感慨道,“光是户部的玻璃作坊,就给内库带来了多少收入!解决了朝廷的燃眉之急呐!”

单算上这一笔,给周自衡封个县侯都很合理,再加上江南农事,封个县公吧?

李世民正在这儿思忖着,就听得魏徵与李承乾在讨论商之一事。

李承乾:“魏公,从玻璃作坊来看,是不是能说商业比之农业,更能让朝廷和百姓富足?可为何从古至今,一直在重农抑商?难道是圣贤们错了吗?”

魏徵考虑了一番后才回答:“殿下,重农抑商乃是因为商业之利诱惑人心,如果不加以抑制,那所有的人都会跑去当商户,就没人种地了,朝廷自然要出应对之策。就如春秋时,管仲以鹿制楚,楚国人闻得养鹿可以获利,便全都去养鹿,最终导致楚国无人种地,粮食短缺,只能臣服于齐。

“且商人重利,为了逐利可以做出众多匪夷所思,甚至让人义愤填膺的事情,扰乱民心,也破坏治安根基。由此,圣贤才会说,小人喻于利,而君子喻于义。”

李承乾自然听过管仲的种种故事,他似懂非懂:“可若是如周寺丞这般,那又该归于小人还是归于君子?”

魏徵一愣,看着太子的确是迷茫的表情,他也不禁苦笑起来:

“殿下所说正是微臣这两年在思索的事情。原本朝廷设捉钱令史,充盈国库。但捉钱令史之法显然于民更为不利,损害百姓利益。而周十三郎的做法既解决了朝廷的困境,也解决了捉钱令史的隐忧。”

自从国库有大额进项后,捉钱令史这项特殊时期的产物就被谏官集体炮轰,然后叫停了。

魏徵也坦诚自己的迷惑:“从这个角度来讲,周十三郎实行的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