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6节(3 / 5)

却不知是哪家书行所出?”

对于书籍,孔颖达是行家。他看过无数的书。但这本期刊除了内容之外,最让他惊喜的就是它的这些细节。

首先是纸张,并不是太细致太名贵的纸,但总体也还过得去,甚至孔颖达还能想到是不是因为用了差一等的纸所以才能这么厚的书只卖一百文?

其次就是上面的字。

如今的书籍,先进一点的无非是拓印,但拓印也有缺点,刻版后只能印刷个十来次就会模糊了。市面上那些学子们人手一本的圣人书靠的大多是人工誊抄。但这一本期刊却不一样,孔颖达特意比较过两本,每本之间的字体、间距以及清晰度都是一模一样的,这绝不是誊抄出来的,而是出于一个模子。

可他知道,太医寺这次一下子就卖出了上百本……

孔颖达不愧是大儒,一下子就想到太医寺是不是发明出了印版的新法子?

这个念头甚至更让他觉得心情激动!

第258章

李世民和诸位宰相们的面前也都放着这么一本书,大家都在翻看。

当然,他们关注的也并不是里面的内容,而是在仔细研究着印刷术的神奇之处。

阎立本站在下首,神情高兴得不得了,差点手舞足蹈,讲述着自己带领着将作监的工匠们是如何发明出这种的新的印刷术的,这其中也经常出现周自衡和徐清麦的名字:

“……确定了方向后,微臣与匠人们原本采用的是木活字和泥活字,用胶泥刻字,每字为一印,然后再烧制,让它变得坚固无比……”

这个法子也成功地做出了字模,印刷出了书籍。但很快,阎立本就发现了其中的缺点:泥活字在烧制后很容易变得凹凸不平,印刷后字迹并没有那么清晰,而木活字在刻一些繁复的字时很艰难,很难找到一种质地合适的木材。

他将情况告诉了来看进度的周自衡和徐清麦。

两人对于活字印刷其实也就是知道个大概,并不清楚其中细节。但想来做这种模具,天下的材料无非也就那么几种,于是便建议他用金属来试试。

工匠们试了很多金属,最后选定了一种材料,那就是铜。

现在的医学期刊就是用铜活字印刷而来。

不过周自衡和徐清麦觉得肯定还有更好的材料,周自衡隐约记得是铅,但貌似是种合金,所以现在工匠们依然还在探索。甚至徐清麦提议找个方士来一起做这件事情,阎立本觉得似乎也可行,于是正在大力寻找擅长于炼丹的方士。

“事情的原委便是如此。”阎立本恭敬道。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