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1章 民族血泪,正义史诗(下)(为一鹿(11 / 24)
再次出现在镜头中的张纯如和西苑宾馆会议室的窗前——
雨后的云层被阳光撕开一道裂缝,金色的光束如利剑般斜插进室内,将张纯如的侧脸分割成明暗交错的剖面。
这束光比耶鲁图书馆时更为强烈,却又不同于童年阁楼里那种朦胧的期待。
它带着穿透历史迷雾的锐利,在会议室的木质桌面上投下细碎的光斑,仿佛散落的史料碎片终于被串联成篇。
张纯如结束了在金陵的采访回国,她开始一边搜寻更多的资料,一边撰写大纲。
匆匆回家跟父母、丈夫见面后,张纯如一刻也不停地前往莱茵镇的邵子平住处。
“我从金陵图书馆复印的资料中,发现了德国政府发往金陵的外交照会,曾多次要求拉贝回国。”
“但是拉贝最后的结局,好像从没有人再提及过,你了解吗?”
邵子平听得一愣,拉贝的大名所有人都知道。
特别是约翰·马吉的儿子提供的胶卷和影像资料里,有相当多他的镜头。
“我听马吉讲,拉贝回国前,曾经承诺一定会将真相向戈林和希特勒汇报,但之后一直杳无音讯。”
“你觉得他会不会。。。”
张纯如懂邵子平的意思——
拉贝回国后,也许因为寻求自保,放弃了对金陵人民的承诺。
但她觉得没有这么简单,仅从马吉父亲留下的证据中能看出,他同魏特琳一样都是极善良的国际友人。
在残暴的日寇面前都不曾屈服,回国后又怎么会。。。
张纯如倒吸一口凉气,她突然想起一个可能性:“邵博士,你在德国读过书,会不会有这样一种可能——”
“拉贝的纳粹党身份在二战后被清算,他迫不得已躲起来,或者受到迫害呢?”
邵子平沉吟道:“有这个可能,不过纯如,你写金陵大屠杀,也许没必要探究这么多,毕竟已经过去五六十年了。”
张纯如很坚持:“我列的提纲中,对魏特琳、拉贝、马吉等人的命运都会有交代,无论是好是坏。”
台下的懂行的观众们听到这句话,再预估电影的播放时间,知道这是要收线了。
从张纯如开始,插叙的关于拉贝和魏特琳两位重要历史见证者的登场。
历史叙述结束,下面仍然从她的视角,去叙述这两位历史人物的退场。
镜头调转,张纯如几经辗转拜访了约翰·马吉的后人和史学家,都没有得到半点关于拉贝的消息。
她回到住处,坐在电脑前给邵子平在德国读书时期的历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