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1章 民族血泪,正义史诗(下)(为一鹿(15 / 24)

旋的惊险,那些在绝望中坚守的希望,全都化作此刻滚烫的泪水。

情深意切的盼复,照亮了他内心最深处的孤独。

拉贝紧紧攥着信纸贴在胸前,仿佛这样就能触碰到那座朝思暮想的城市。

他知道,自己那些在战火中的付出,从未被遗忘。

这份来自东方的感恩,比任何勋章都更让他感到作为一个人存在的价值。

拉贝没有负了金陵人民,金陵人民也没有负他。

看到这里的王小帅等华人导演,心里突然有一丝明悟。

如果整部电影通过张纯如著书立说延伸出的三条线,在上半部分的主题是绝望;

那从张纯如发现《拉贝日记》开始,包括后面她的成书和魏特琳线的结局,主题就是救赎。

他把日寇的嘴脸撕得血淋淋摆在观众面前,让所有人看到人性之丑、之恶;

又通过张纯如、拉贝、魏特琳三位正义天使,来完成对历史、对人性的救赎。

绝望是这段历史的底色,但救赎是人性的选择。

拉贝线至此结束。

时间来到了1997年11月,香槟城家中的张纯如兴奋地收到两本《金陵大屠杀》的样书。

编辑苏珊打电话过来恭喜她,并通知:

11月14号到12月19号会有为期一个月的图书签售,她已经帮这本书争取到了《新闻周刊》的书摘合同。

所谓书摘合同,就是发行量冠绝全美的《新闻周刊》,将会在《金陵大屠杀》中选段刊载,用以吸引读者,进行前置性宣传。

这样在后续的发售时效果会更好。

张纯如认真地选取了自认为的书中精华,通过邮件发送给《新闻周刊》的编辑汤姆·马林斯,在得到确认回复后欣喜若狂。

距离她心中的目标,通过这本书澄清历史,为正义发声的目标又更近了一步。

刘伊妃扮演的张纯如坐在家里的电话前,给邵子平、丁元、汤美如、杨夏明、段月萍、孙宅巍、厄休拉·拉贝等等,所有曾经给过她帮助、关心这段历史的同行者们通知了喜讯。

看着银幕上笑靥如花的张纯如,台下的观众们都大差不大地猜到。

如果不出意外的话,下面要出意外了。

果不其然,隔天的一盆冷水当头浇下,张纯如在电话中气愤地质问马林斯:“为什么要缩版?”

马林斯欲言又止,只能苦劝:“不缩版,可能就要撤版,这是董事会的决定,我也没办法。”

张纯如似乎猜到些什么,循循善诱道:“汤姆,告诉我真相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